:::

教育部計畫

:::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新式評量教師專業成長
(本計畫由教育部與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經費補助)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自1997年起籌劃,由所有會員國與其他非會員國的夥伴國家(地區)共同合作執行。從2000年正式推出後,參與國逐次遞增,截至目前為止 ( 2013年),有超過68個會員國與夥伴國(地區)參與計劃,約略涵蓋了87%的世界經濟體,超過一百萬名學生接受評量。


<<用統計資料來建立更好的學校>>

<<合作解決問題>>

<<15歲高中生發明胰臟癌檢測試紙>>

<<製弓的藝術>>

 

本計劃重點在評估接近完成基礎教育的十五歲學生,以情境化、生活化的試題,評量這些學生在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的表現,以便了解他們是否對進入社會成為公民做好準備。之所以選擇十五歲學生,是因為多數會員國國家這個年齡的學生正處於義務教育完備的階段,此時的評量可以獲得教育在技能及態度方面累積近十年的成果。

國際學生評量能力評量計劃為檢視學校教育結構如何影響教育產出的品質和均等,而關於教育均等議題的探討,主要聚焦在社會經濟背景指標所能解釋的變異比率。亦即國家內公私立學校、城鄉間、各族群 (種族、移民類別)間,教育品質和受教育的機會是否公平均等。由於國際學生評量能力調查建立在終身學習的動態模式上,認為新知識與技能對個人成功適應一個具挑戰的世界,終其一生都是需要的。每次的評量,各國家約有4500- 10000名學生受測,這些學生係選自公私立學校的隨機樣本,且是依據年齡 (介於15歲3個月至 16歲2個月的學生) 而非以年級做選擇。
 
國際學生評量能力試題的設計著重在應用及情境擬態,並不侷限於課程內容。受測學生須先把資訊理解,並將統整、評鑑、省思能力靈活運用,自行建構與找尋問題情境的答案。而評量的焦點是在於年輕人能否使用習得知識技能,面對真實世界的挑戰而非僅是學校課程的精熟程度。評量內容涵蓋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個領域的素養程度,最終結果的產出是能同時增加教育系統的品質並同時為教育公平性提出政策建議,而國際比較的統計數字和指標,為這項工作提供鞏固的基石。
 
由於國際學生評量能力是持續進行的計畫,長期下來可以發展出豐富的數據訊息,以監督各國學生知識與技能趨勢,以及每個國家(地區)不同人口學次群體的發展。目標是提供一個穩定的參考點用以監控教育系統的革新。從報告的分析數據中,可以瞭解到各國各科素養相對的優勢與劣勢,也為教育改進提供參考指標,給予下個世代新方向和多重思維。在未來幾年,此計劃將提供各國更精緻的工具和分析結果,以便學生將在校經驗與所習得之技能做連結。
 
 


web_use_log